HOME | PROFILE | NEWS | MEDIA | PHOTOS | MUSIC | LINK | CONTACT

返回個人資料PROFILE>>其他學術文章 OTHER ACADEMIC PAPERS

澳門管樂傳統簡述

瘋 Fantasia 2021-8-23

澳門是歐洲西樂東漸的首站,是中西文化碰撞、共存、交融的地方。這中間,管樂演奏和相應的團體活動,是澳門城市音樂歷史傳統的一個重要特色。

出自16世紀聖保祿學院的華人才子吳漁山(1632-1718)的詩篇「廣樂鈞天奏,歡騰會眾靈。器吹金角號,音和鳳獅經。」1,間接地旁證了當時的管樂文化;而聖保祿教堂前壁上遺傳至今、栩栩如生的天使吹奏號角的雕塑,也留給現代的人們無限聯想。

1622年底,明朝政府向澳門購炮,當葡人於11月底離澳押送西洋炮入京時,有一支「許多羽飾的軍樂隊」隨行﹐「一切鮮亮、耀人眼目」,引起「圍觀者無數」2。1794年1月23日﹐當一位勳爵返回澳門時﹐其隨行人員中除了龍騎兵等衛隊成員外﹐尚包括了「五位德國樂師」3。這些存在於17、18世紀的珍貴檔案,是華人地區難得的音樂歷史記錄。

1814年,澳門的葡國軍隊在每個步兵團配置了由八位音樂家和一位領導者組成的樂隊﹐步兵團的團長也有特權聘請一些兼職的樂手。1818年,一個官方活動中,「樂隊圍繞在居中的旗幟下,奏出帶有回聲的極為宏亮和具旋律感的多聲部樂聲」4。

1843年林則徐巡視澳門時,有一支軍樂隊奏歡迎曲,此事被記載在林則徐的日記中:「有夷目領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裝戎服,列隊執披於前,奏夷樂,導引入澳」5。在1843年的一份澳門報紙上,有一封讀者來信,也反映了軍中管樂情況:「昨天晚上九點……幾乎全城各家各戶都享受了美麗的月光和習習涼風……為了助興,雷穆斯讓他營裡的樂手吹幾支樂曲……」。1871年,澳門的步兵營管樂隊成立,「在節日慶典、祝壽、宗教遊行或其它公共和私人的節慶裡被請去奏樂」。1872年7月6日的「外省憲報」上還刊登了其首次公開演出之消息:「演出兩場,每場五首樂曲」。1875年後,在樂隊公演了大量的波爾卡、華爾滋及「拉美莫爾的露契亞」等歌劇的改編曲之後被解散,不少隊員被調至員警樂隊任樂手,也為教堂禮儀等演奏。1895年,城防部隊再次成立軍人樂隊,含指揮、副指揮各1名、各類樂手計40名樂師6。潘日明神父(P.Benjamin Antonio Videira Pires)的書中,也披露了19世紀七十年代末,澳門沒有精彩的文藝演出,唯一能欣賞的是節假日警察樂隊在嘉思欄公園舉行的音樂會」7。

據區師達神父8口述,19世紀中葉,一位義大利來澳的神父,給澳門運來了整個管弦樂團的樂器;1863年,澳門教會從義大利請來了指揮家Luigi Antinori,協助聖若瑟修院建立起了銀樂隊和管弦樂團9,實際上,早在1858年左右,可能「已經存在修院學生銅管樂隊10。這在相對還處於封閉的華人地區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史實。

1901年1月1日實施的一個有關軍隊編制的法規中﹐包括了「土著軍樂隊」的內容11﹐這支包括有30-40名樂手在內的軍樂隊應該是上一世紀的遺存﹐之後由於樂隊的開支龐大,於1912年遭遣散。如此應運而生了設立在市政廳的「民間」性質的樂隊,因演奏水準不濟,在市政廳考慮撤回資助的1920年亦被解散。

跨越19與20世紀、精通音樂的劉雅覺神父於1905年﹐組織了聖母無原罪孤兒院銅管樂隊﹐以培養青年學子﹐同時「創編中國名曲﹐套成洋譜﹐奏聆遐邇﹐備極歡迎﹐舉凡慈善義捐﹐振災等事﹐莫不邀赴表演。」12

1927年,「澳門樂隊」(實際為澳門警察管樂隊,由JoaoFranco任指揮)成立:「8月29日,澳門市政廳頒佈法令,澳門警察銀樂隊正式成立……這支樂隊十分受人歡迎,演奏水準很高,欣賞演奏的觀衆總是人山人海。」131928年後,有傳市政廳重建樂隊,老樂師們再次相聚。在30-40年代的澳門管樂活動,更多是由軍樂隊或民間管樂組織承擔的,「在樂隊(指1951年成立的警察銀樂隊,作者注)成立之前,所有官方儀式活動,都是由陸軍軍隊中的儀仗隊負責,儀仗隊只是有號角手和鼓手組成」14。

20 世紀初港澳地區游園集會中的「樂兵奏樂」
(選自《時事畫報》1908,第三期)

1951年再次成立的警察銀樂隊,直接將前身為聖母無原罪學校學生樂隊樂手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管樂隊的學生,年齡在17嵗至20嵗之間,成立初期他們都未畢業,仍然是學生身份,但每個人每月有145元工資……當這批學生畢業後即入職成爲正式警察樂隊成員」15,也説明了這支學生樂隊在當時澳門屬公認的上乘水準。樂隊自建立以來,參加大量官方的活動,舉辦多場管樂專場音樂會,並應邀赴葡國、北京、香港等地演奏。由於經歷了多位成就卓著的外籍音樂家和音樂神父的苦心經營,同時還保存了一批頗有歷史價值的原創管樂作品,如作曲家MelchorVela於1896年專為澳門創作的管樂作品《澳門城市贊歌》等。該樂隊前指揮之一的洪少強,寫作了《澳門警察銀樂隊70年》16一書,該書資料詳實,歷史綫索清晰,是較爲深入的專題探討。

澳門方興未艾的學校管樂隊,如濠江中學、培正中學、浸信中學、培道中學、粵華中學、慈幼中學、鏡平學校、教業中學等的管樂隊,大多已具備規模,多年來,在澳門的文化活動中大顯身手,從中也培養出一大批鍾愛管樂、熱誠於音樂的新一代文化人。事實上,不少學校管樂團都有可追溯的榮耀歷史。

 

成立於1996年的澳門管樂協會,在警察銀樂隊前指揮之一的梁健行和青年音樂家梁沛龍的主持下,每年舉辦「管樂繽紛」活動,讓全澳各學校的管樂團有機會一顯身手,並在娛樂之中作交流溝通。2006年,協會在澳門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亞太管樂節暨年會,為本地管樂的普及和進步發揮重要作用。而管樂協會常年舉辦的由澳門基金會資助的市民專場音樂會,將經典管樂文化同多種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結合,受到市民的普遍歡迎,將澳門管樂文化的傳統在潛移默化之中得以傳承。該會在建會20週年舉辦音樂會等紀念活動的同時,獨有創意地出版發行了一冊同澳門管樂發展相關的口述歷史專書、由張少鵬主編的《餘音繚繞 澳門管樂口述歷史》17,書中的文字資訊和圖片記錄披露了不少本土管樂近當代史實,顯示了澳門管樂協會的學理思考和學術擔當。

管樂在澳門的傳統,是華人地區較爲獨特的現象,由於它的中西匯聚之特性,有必要進一步以世界史的視野對之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和探討。

20 世紀上半葉西式管樂隊參加民間活
(Jose Neves Catela, 2001,249)

註釋︰

1.章文欽:《吳漁山天學詩研究》澳門,《文化雜志》,30期,1997

2.迭戈. 結成:《聖保祿學院與日本教會》,楊平譯,載《文化雜志》,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7春季版

3.(葡) 何人化)(Antonio de Gouvea )編﹕《遠方亞洲》第6篇第4章﹐﹐載金國平、吳志良﹕《鏡海飄渺》﹐澳門成教協會出版 ﹐2001

4.轉引自Oswaldo da Veiga Jardim Neto: The Tradition of 「Bandas de Musica」in Macao, Review of Culture International Edition,16,October,2005

5.轉引自湯開建:《16世紀中葉之19世紀中葉西洋音樂在澳門的傳播與發展》,載廣東:《學術研究》2003年第6期

6.以上引文均轉引自施利華(Beatriz Basta da Silva):《澳門軍人及文化》﹐良友譯,載《澳門研究》﹐1988第二季第5期

7.潘日明:《殊途同歸-澳門的文化交融》,蘇勤譯,澳門文化司署,1992

8.有關神父的音樂貢獻,可參戴定澄:《20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 (澳門: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 2013 ,中文版; 2015,英文版;2015,中文增訂版; 葡萄牙里斯本COLIBRI 出版社2018,葡文翻譯版。)

9.林敏柔、馬慧茜《樂跡 區師達神父紀念集》,澳門,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出版,2015

10.同注6

11.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澳門編年史》,金國平譯,澳門基金會﹐1999

12.資料選自《劉雅覺紅衣大司鐸介紹》,存澳門聖若瑟修院檔案

13.同注11

14.洪少強:《澳門治安警察銀樂隊70年》,澳門,集樂澳門出版 ,2021

15.同上

16.同上

17.張少鵬主編:《餘音繚繞 澳門管樂口述歷史》,澳門管樂協會,2016

作者介紹:戴定澄,作曲理論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城市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